台客文化,或台客這個字眼它在開始的時候是有貶意的「你怎麼這樣台」意思就是「你的穿著怎麼這麼俗」。台客文化是源自非都會區的,受西方影響比較少的,它們跟全球的潮流是有距離的,因此受西方文化所影響的人就會說,這是比較土或俗的東西。
要追溯台客的源流,我只能說跟全世界年輕人生活裡發展出來的潮流一樣:Hip Hop是從黑人的街頭出來的,Shibuya Style(涉谷系)是涉谷的年輕人自己發展出來的,Punk是倫敦的工業區出來的⋯⋯你有你的署名權嘛,台灣出來就叫台客啊。台客是在台灣的角落自然形成的東西,它怎樣形成穿布鞋、控叭啦褲、金色國民領蕾絲邊搭黑花襯衫⋯⋯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我們不知道,它是自然而來的。我們不容易去定義台客,就表示說它的美學才在發展的初期,可能往後逐步會有它更清晰的標誌性出來。我們實在太不習慣看待自己的源流,對自己的生活樣態所產生出的一種名詞,大家都不懂,於是我們就會覺得陌生,會慌張。因此我們常常會講某個歌手是台灣的Britney Spears,台灣的安室奈美惠、台灣的Steven Spielberg。
我們看《Sex and the City》,裡面呈現了一種外國人優勢的生活狀態,可是我們走出門外看到的生活並非如此。所以,如果你相信西方人生活系統比較優勢,你在台灣生活就有憂鬱症,因為你的生活做不到這些事;如果你不去管這些,真實的感覺你的生活、你的自在,你就會有一種自信、一種舒適感出來,這是來自於一種文化自信。Localization就是Globalization(在地化就是全球化),全球化的時代一定要在地化。當你接觸全球化的東西愈來愈多的時候,你要比過去的任何時間,更需要清楚知道自己是誰,否則你會找不到自己生活的認同、標誌,語言和符號,找不到全球和自己之間的關係,你一定會迷失。當全球化來臨的時候,我們會發現到生活本身的東西是最美好的,它愈接近生活樣態所呈現的創造性,就愈具有自己的獨特性。
台灣整體的文化自信和認同其實是不足的,但是在音樂上,有很多是用閩南語去創作的,表達了一種獨特的美學跟思維方式。比如說當傳統的民俗在全世界都式微的時候,台灣布袋戲到現在還有相當龐大的支持者,會有同人誌,人們會穿著很華麗的制服出來聚會,還有其他像檳榔西施的存在等等。這些都是在生活裡自然而然形成的,而且會有人追隨,而且不斷在更新創造。
在歷史上台灣最具有創造性的東西,可說是當年黃俊雄的布袋戲,當時他用了60年代美國樂團的音樂作配樂,可是效果卻合理到不得了。我印象很深刻的《命運青紅燈》裡面一個角色,他出現就舉著一個紅綠燈,紅燈就把人全殺,綠燈就讓大家走⋯⋯。他的音樂就是包容了一切,融合了很多東西。的確沒有人可以反對黃俊雄在那個時候的台灣文化裡,是最具代表性的大眾藝術作品,只不過是因為他的表演跟當時大眾社會的,和政府的標準有所衝突,因此被視為一種俚俗。文化最美麗的部分就是它包容一切,然後產生出一種自我。很多文化都是混種,因為你不能抗衡全球化,可是你會把自己生活的特質放進去,你消化完後怎樣去表達它,然後變成是你的東西,這就跟西方的東西變得不一樣。比如像伍佰他所用的樂器都是西方的,可是他表達的卻是他自己的東西。 |